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在解决“相对贫困” | 社会科学报

孔祥智 社会科学报社 2022-06-10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本年度和“十四五”期间的目标任务,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实现目标任务,文件提出以下四点核心内容。


原文 :《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相对贫困》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孔祥智

图片 | 网络


第一个核心内容是重心转移,即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重点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


相对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其中包括了收入、医疗、教育、住房乃至政治权力等一系列问题,它更多地强调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社会层面的“相对剥夺感”,具有连续性、主观性、 发展性等特点,也具有动态性、不平等性、相对性等特征。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将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某个比率,如世界银行将收入低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人口。2019 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万元,中位数为2万6千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万多元,中位数为3.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万元,中位数为1.4万元。如果按照收入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收入的1/3为相对贫困的标准,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可被定义为相对贫困人口,数量甚至超过原有的贫困人口,因此我国在相对贫困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概念。


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第一类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第二类是针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第二个核心内容是种子和耕地问题。


首先是种子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种子问题关系到农业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它是当前农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加强对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和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和85%,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40%。在全国7200多家持证种子企业中,涉外资企业25家,年销售总额占整个种子市场销售总额的3%左右。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并且以蔬菜种子为主。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具备核心竞争力或种源可控,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总体上不会出现“卡脖子”现象。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相当一部分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种对国外依赖较大,一些本土品种亟需“抢救性”保护;二是育种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育种主要在高校和研究所,种子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渠道不够畅通。

  


其次是耕地问题,总书记在2020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耕地保护制度,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耕地的用途,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连续发布了两个文件,分别针对“非粮化”和耕地“非农化”问题。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安全的新的提法是让种粮有合理收益,而补贴是合理收益的来源之一,因此今后可能会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第三个核心内容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部署了2018—2020年这三年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实现了该方案中规定的各项目标。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务必要抓好改厕、污水、垃圾处理这三方面,这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重点。


第二,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的衔接与互补。



第四个核心内容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具体包含五点。


第一,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一号文件明确,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第二,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


第三,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


第四,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第五,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中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5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精准双翼”,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社会科学报

互联网与村落社会:寻找研究新范式 | 社会科学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